2012 年最後一季 Marketing Council 的活動辦在猴硐, 一看到email就想到上次去猴硐的貓村, 一隻貓5-6 人搶著拍他的一舉一動, 又炎熱, 沒好印象. 但這次的活動讓我們深入了解猴硐真正的過去, 礦工的生活. 在當地居民, 縣政府及公益團體的努力下. 這裡的觀光價值已經提升了. 我還是覺得很可惜, 只要不是周六周日, 這種小巧的特色景點都沒有太多人來
我們這次先在火車站對面的願景館集合, 往右方破舊像廢墟的方向前進, 這是有價值的建築, 只是政府做一半把經費挪移他用. 那是礦三礦業公司整煤廠. 猴洞是本名, 但採媒最怕出水, 所以改成 猴硐 (石字邊), 後來覺得猴子的猴不雅 改成"侯", 但這幾年又改回 "猴硐". 只有台鐵還在用 "侯硐"
這是我們的解說員, 陳清標先生, 他曾經當礦工五年, 但因為多讀點書, 他能做監工, 礦業監工, 不需要到洞裡面挖. 現為猴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 順便紀錄一下他介紹的好料: 瑞三福利餐廳 2497-2940 (瑞芳區猴硐里 45號 介紹橋旁)
這是鎮上的醫護所, 重大傷病還是要轉診, 王醫師平常也到家裡看診
這算寬敞點的礦工宿舍, 兩個窗子為一戶. 為什麼用柏油漆成黑色? 因為這裡 一個月有 29天下雨, 很容易就發霉, 直接漆成黑色看起來沒那麼髒. 現在還有人住裡面.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 這是礦工以前的 locker, 有他們乾淨的換洗衣服, 肥掃, 水壺, 便當. 還有電話拿起來聽, 是當地居民敘述以前當礦工的生活
這是一個窗戶一戶的礦工宿舍, 一家八口住在這裡, 約兩坪. 所有家當也都放在這裡, 大一點的孩子可以上樓睡. 礦工宿舍稱 "寮". 早期多用木板隔間, 兩戶用一盞電燈, 廚房衛浴都在建築的邊邊, 是共用的. 除了猴硐本地人, 外地來的礦工依不同鄉籍分別住在"寮仔". 內寮仔(就是這裡, 很多戶住一層), 還有美援厝 (ㄇ字型) 幹部住的, 獨立的.
中午到猴硐國小舊校區, 現為猴硐生態教育園區所在, 因為象神颱風遭土石流破壞 , 學校遷移到另一個地方. 在這裡我們坐教室外面吃甘阿爸便當, 屬礦工便當, 是一位礦工後代所開設的便當店 (蔡淑惠小姐). 當然菜色已經改良過了. 手染布及便當盒吃完要還, 好吃! 以後猴硐國小舊校區會在猴硐生態園區的整建下成為社區圖書館, 教學農場還有環境教育中心, 這次我們有人帶書來.
社區發展協會以戲劇方式, 讓當地阿公阿嬤(年輕曾做過礦工) 演他們以前的生活, 讓外地人了解, 很有意思. 他們說礦坑內有時候悶熱, 有時37-38度, 只穿一件丁字褲. 礦道內多為"石頭" 要注意不被刺到, 煤層高度也約25-75cm 左右, 要俯臥, 側臥, 鑽進掘炭持續工作7-8小時. 找到位置要用相思木頂住, 當木頭開始發出聲音, 表示地表層移動要趕快逃跑. 工作時數端看自己想多賺一點還是過得去就好. 有時候吃飯就維持這趴著的姿勢, 吃完休息繼續做. 雖然他們的薪水是當時公務人員的 3倍, 但每次出坑就覺得賺到一天, 因為不是每次都能活著收工! 這種狹小, 暗無天日, 空氣不好僅靠微弱的頭燈的工作環境真不是人幹的阿.
礦工們說, 採炭也是賺土地公的錢, 通常坑口附近供奉著福德正神, 但神明也有鞭長莫及的地方, 礦災發生的原因有幾點(1)落磐(2)瓦斯漫溢(3)坑內湧水(4) 礦車相撞 (5) 炸藥機電災害. 雖然工作辛苦又危險, 每15天發一次薪水, 靠這一代暗無天日的工作希望下一代有光明的未來.
下圖在演阿土 (現任里長) 想要買一台腳踏車700元, 他爸爸帶他進去礦坑採礦, 自己存錢再買. 但他爸爸也不想讓他做這一行, 所以沒有反對他買台腳踏車去送貨 賺錢. 阿土伯第一次進去不知道不可以對著礦坑口就開起便當蓋吃便當, 沒想到風一吹便當就撲上了一層灰.
可愛的阿公阿嬤, 精彩的表演, 讓我們體驗到你們以前的艱苦生活. 他們都不太說普通話, 用台語介紹
接著前往金字碑古道, 因為中段用最天然的方式保持古道, 不破壞大自然環境免得有土石流, 這條古道清同治六年 (1867年) 劉明燈(清朝台灣總兵) 來這裡過. 是通往台北宜蘭的必經之路. 是千里步道協會透過志工以簡單工具就地取材, 以符合環境和在地文史特色來維護與修護步道.
走起來真的很舒服, 沒有後座力, 不會傷害膝蓋. 但我們都是很少走路, 我對走山路更不在行, 隔天就鐵腿了
這位大伯是當地人, 世代居住這裡 200年. 他帶我們走金字碑古道, 並解說一點這古道的歷史. 在地的阿公阿嬤, 從不會導覽不會演, 到現在越來越有自信. 這種模式可以複製到其他有特色的鄉鎮. 否則就像上次我們來, 房子就是房子而已, 路就只是一條路. 經過當地長輩的介紹更令人印象深刻. 標叔說這裡老人家很少活過 70歲, 因為矽肺病. 所以再到猴硐要記得與當地的"寶" 點頭微笑,聊聊天. 他們也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幕後"黑手", 讓火車會跑, 發電廠能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