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最後一季 Marketing Council 的活動辦在猴硐, 一看到email就想到上次去猴硐的貓村, 一隻貓5-6 人搶著拍他的一舉一動, 又炎熱, 沒好印象. 但這次的活動讓我們深入了解猴硐真正的過去, 礦工的生活.  在當地居民, 縣政府及公益團體的努力下. 這裡的觀光價值已經提升了. 我還是覺得很可惜, 只要不是周六周日, 這種小巧的特色景點都沒有太多人來

我們這次先在火車站對面的願景館集合, 往右方破舊像廢墟的方向前進, 這是有價值的建築, 只是政府做一半把經費挪移他用. 那是礦三礦業公司整煤廠. 猴洞是本名, 但採媒最怕出水, 所以改成 猴硐 (石字邊), 後來覺得猴子的猴不雅 改成"侯", 但這幾年又改回 "猴硐". 只有台鐵還在用 "侯硐"

IMG_5172

 這是我們的解說員, 陳清標先生, 他曾經當礦工五年, 但因為多讀點書, 他能做監工, 礦業監工, 不需要到洞裡面挖. 現為猴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 順便紀錄一下他介紹的好料: 瑞三福利餐廳 2497-2940 (瑞芳區猴硐里 45號 介紹橋旁)

IMG_5178
IMG_5182

 這是鎮上的醫護所, 重大傷病還是要轉診, 王醫師平常也到家裡看診

IMG_5188

 這算寬敞點的礦工宿舍, 兩個窗子為一戶. 為什麼用柏油漆成黑色? 因為這裡 一個月有 29天下雨, 很容易就發霉, 直接漆成黑色看起來沒那麼髒. 現在還有人住裡面.

IMG_5190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 這是礦工以前的 locker, 有他們乾淨的換洗衣服, 肥掃, 水壺, 便當. 還有電話拿起來聽, 是當地居民敘述以前當礦工的生活 

IMG_5200

 這是一個窗戶一戶的礦工宿舍, 一家八口住在這裡, 約兩坪. 所有家當也都放在這裡, 大一點的孩子可以上樓睡. 礦工宿舍稱 "寮". 早期多用木板隔間, 兩戶用一盞電燈, 廚房衛浴都在建築的邊邊, 是共用的. 除了猴硐本地人, 外地來的礦工依不同鄉籍分別住在"寮仔". 內寮仔(就是這裡, 很多戶住一層), 還有美援厝 (ㄇ字型) 幹部住的, 獨立的. 

IMG_5206

IMG_5195  
IMG_5209

中午到猴硐國小舊校區, 現為猴硐生態教育園區所在, 因為象神颱風遭土石流破壞 , 學校遷移到另一個地方. 在這裡我們坐教室外面吃甘阿爸便當, 屬礦工便當, 是一位礦工後代所開設的便當店 (蔡淑惠小姐). 當然菜色已經改良過了. 手染布及便當盒吃完要還, 好吃!  以後猴硐國小舊校區會在猴硐生態園區的整建下成為社區圖書館, 教學農場還有環境教育中心, 這次我們有人帶書來.

DSC_4558

社區發展協會以戲劇方式, 讓當地阿公阿嬤(年輕曾做過礦工) 演他們以前的生活, 讓外地人了解, 很有意思. 他們說礦坑內有時候悶熱, 有時37-38度, 只穿一件丁字褲. 礦道內多為"石頭" 要注意不被刺到, 煤層高度也約25-75cm 左右, 要俯臥, 側臥, 鑽進掘炭持續工作7-8小時. 找到位置要用相思木頂住, 當木頭開始發出聲音, 表示地表層移動要趕快逃跑. 工作時數端看自己想多賺一點還是過得去就好. 有時候吃飯就維持這趴著的姿勢, 吃完休息繼續做. 雖然他們的薪水是當時公務人員的 3倍, 但每次出坑就覺得賺到一天, 因為不是每次都能活著收工! 這種狹小, 暗無天日, 空氣不好僅靠微弱的頭燈的工作環境真不是人幹的阿.

礦工們說, 採炭也是賺土地公的錢, 通常坑口附近供奉著福德正神, 但神明也有鞭長莫及的地方, 礦災發生的原因有幾點(1)落磐(2)瓦斯漫溢(3)坑內湧水(4) 礦車相撞 (5) 炸藥機電災害. 雖然工作辛苦又危險, 每15天發一次薪水, 靠這一代暗無天日的工作希望下一代有光明的未來.

下圖在演阿土 (現任里長) 想要買一台腳踏車700元, 他爸爸帶他進去礦坑採礦, 自己存錢再買.  但他爸爸也不想讓他做這一行, 所以沒有反對他買台腳踏車去送貨 賺錢. 阿土伯第一次進去不知道不可以對著礦坑口就開起便當蓋吃便當, 沒想到風一吹便當就撲上了一層灰.  

DSC_4561

可愛的阿公阿嬤, 精彩的表演, 讓我們體驗到你們以前的艱苦生活. 他們都不太說普通話, 用台語介紹

DSC_4565

接著前往金字碑古道, 因為中段用最天然的方式保持古道, 不破壞大自然環境免得有土石流, 這條古道清同治六年 (1867年) 劉明燈(清朝台灣總兵) 來這裡過. 是通往台北宜蘭的必經之路. 是千里步道協會透過志工以簡單工具就地取材, 以符合環境和在地文史特色來維護與修護步道.

DSC_4570

 走起來真的很舒服, 沒有後座力, 不會傷害膝蓋. 但我們都是很少走路, 我對走山路更不在行, 隔天就鐵腿了

DSC_4573

這位大伯是當地人, 世代居住這裡 200年. 他帶我們走金字碑古道, 並解說一點這古道的歷史. 在地的阿公阿嬤, 從不會導覽不會演, 到現在越來越有自信. 這種模式可以複製到其他有特色的鄉鎮. 否則就像上次我們來, 房子就是房子而已, 路就只是一條路. 經過當地長輩的介紹更令人印象深刻. 標叔說這裡老人家很少活過 70歲, 因為矽肺病. 所以再到猴硐要記得與當地的"寶" 點頭微笑,聊聊天. 他們也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幕後"黑手", 讓火車會跑, 發電廠能運轉.

DSC_457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1ice Ku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